top of page

区区不才:无线电远距离定向设备

转载互联网作者 “区区不才” 写的文章:

【“不才”林彪9.13系列之十五】不才版航迹图

区区不才

抛下一半的机组人员是极其危险的,但潘景寅在听到林彪的汽车声音后,没有丝毫犹豫,直接跑出调度室等上了飞机,而且以极其高超的技巧边启动、边滑行,迅速驾机升空。一个明知是前去送死的人是绝不可能如此积极主动、干脆利索的。看样子,潘景寅对自己和飞机的安全还是比较有信心的。信心从何而来?如果有地面的指挥和配合,虽然缺少一半的机组,256号安全降落也不是不可能。

256号机组成员上了飞机的4人:机长潘景寅、主管机械师李平、特设机械师邰起良、机械师张延奎;没有上飞机的共5人:副驾驶陈联炳、第二副驾驶康庭梓、领航员李成昌、通信员陈松鹤和服务员小魏。副驾驶的主要作用体现在起飞和降落二个阶段,有些操作必须由机长和副驾驶二人共同完成,但紧急情况下,机械师可替补。据康庭梓分析,256号起飞时,主管机械师李平应该坐在副驾驶席位上完成了副驾驶分工的工作,使得256号得以顺利起飞。通信员是负责对地联络的,但机长和副驾驶都有单独的耳机、话筒可直接与地面通话,所以通信员缺席不会对飞机的安全造成致命影响。服务员小魏的主要任务是沏茶倒水,缺席也不会有什么影响。第二副驾驶是个闲职,不是常设职位,康庭梓是当晚潘景寅临时拉来的,到底是什么原因,现在还不清楚。

256号当晚唯一不能缺席也没有替补的职位是机上领航员。领航员在飞行过程通过持续不断的领航计算记录飞机的真实航迹。256号当晚在飞机上的9人,只有机长潘景寅具备领航能力,但领航计算是不能中断的,潘景寅本事再大,一边驾驶飞机一边进行领航计算是不可能的。在这种情况下,最好是有地面引导,最低限度要有无线电导航。

地面引导是指地面通过雷达或其它手段跟踪飞机的位置,并通过电台与飞机通信,指导飞机飞行。无线电导航是指飞机接收地面NDB或VOR导航信号,沿着无线电指示的方向飞行。如果没有领航员、没有无线电导航,也没有地面引导,飞机就是盲目飞行,成功降落的可能性很小。特别是256号若要到达伊尔库茨克,要二次越境、飞1千多公里的敌国领空,即使不迷航,也可能被击落,正常人都知道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。

从网友“一直在看”的《913之夜》中可以看出,256号在飞行过程中至少收到了张家口机场的无线电导航信号,而且在机场上空飞过时肯定看到了当时已经打开的跑道灯光,所以潘景寅能够打消顾虑,继续执行任务,完成了后续的航程。是否存在地面引导?不才认为可能性很大。地面引导的二个前提条件是,一、地面能跟踪飞机的位置;二、地面能够与飞机进行通信联络。

在康庭梓尚未出版的《亲 历 "9.13" 事 件》有一节“领航员——专机飞行的眼睛”提到军方有一种无线电远距离定向设备,跟踪距离可达数千公里,摘录如下:

『……1963年11月6日,专机师奉命用伊尔—18飞机送贺龙元帅一行到印度尼西亚参加第一届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。为了避开热带地区频繁出现的积雨云天气,飞机起飞时间定在后半夜,预计凌晨天亮以后到达雅加达。飞机从缅甸首都仰光起飞后,基本朝正南方向飞行。对于国外的专机飞行,国内的有关部门都给于密切的关注。属于我国军队总部管理的无线电远距离定向设备,就在不断地测定着专机的位置,当贺龙元帅的专机途经孟加拉湾附近时,机组通讯员报告机长:“国内定向台通知说,我们飞机的飞行航线已偏离正常航线的左侧达100多公里,并再三命令我们改变航向朝右飞行。”……』

可见,即使在雷达探测距离之外,国内有关部门要想跟踪256号的位置并不是不可能的。从其原理推测,这种定位设备可能用的是中波无线电。根据康文,那100公里的偏航后来证实是定位台的误差。从1963年到9.13事件的1971年,这种定位系统经过数年的改进,误差应该可以缩小到十公里量级,但比NDB/VOR导航还是差很多,所以在256号的航程中,至少要飞过一个地面导航台进行校准,看样子是张家口机场承担了重任。

地面指挥如何把情况通报给飞机上的潘景寅呢?又如何确信潘景寅收到了信息呢?这倒不是什么难事。在上飞机前告诉潘把电台调到一个指定的频率就可以了,如果怕被林立果和飞机上的其他人听见,可以通过莫尔斯电码发送,让潘通过仪表盘上长短闪烁的灯光读出指示。潘回答也不用说话,通过按动驾驶杆上的“说话”钮发送莫尔斯电码就可以。莫尔斯电码是飞行员的入门功夫,对他们就像吃饭夹菜那么容易。这种只按钮不说话的方式,在专机与地面联络中经常用。文革前诱捕罗瑞卿,懵懵懂懂的罗坐专机从昆明到上海,时念堂任机长,机组破天荒每人发了一只枪。根据《中国专机首次带枪飞行》:『……在伊尔-14飞往上海的途中,机组被告知不准主动用无线电台同上海机场联络,当机组收听到上海虹桥机场的具体降落条件的指令后,只需按下发射按钮,不要讲话,地面就可以从无线电接收机中那“嚓”的一声杂音知道他们已经联络上了。……』

为什么山海关机场、西郊机场都没有收到256号的应答,可能的答案之一就是,飞机上的电台被调到不同的频率上了。

这个航迹图还可以解释,老毛为什么调动一个师到南口。根据李德生《从庐山会议到“九•一三”事件的若干回忆》:『……我们在1971年9月12日12点,在丰台火车站专列上见到了毛主席。汪东兴同志也在座。……最后毛主席要我去执行一项任务:调一个师来南口。当时毛主席不但十分警惕,而且已作了具体部署,对林彪一伙可能搞武装政变的最坏的情况都估计到了。离开毛主席,我立即部署了一个师的调动。……』

这个师为什么要部署在南口而不是其它的地方,显然有特定的用途。但如果不了解256号的真实航迹,这个妙处是看不出来的。根据不才版的航迹图,256号起飞后直奔张家口,过张家口后转向北进入蒙古,这是驾驶员潘景寅忠实执行计划的结果。但计划的制定者不能假定所有事情都会按最理想的方式实现,而要考虑每一个环节可能出现的纰漏。万一飞机上的人发现了破绽,或者潘景寅临阵畏缩,飞机提前在张家口机场降落,林彪一伙可能说反张家口的驻军勤王南下,南口正是从张家口进北京的咽喉要道,这个师是以防万一的后手。高手下棋,走一步算三步。林立果要和老毛过招,道行还差得远呢!

根据网友“一直在看”的《913之夜》,256号完成任务后应该回到张家口机场降落,所以256号的目的地即不是温都尔汗,也不是乌兰巴托,更不是伊尔库茨克。从不才版的新航迹图也可以看出,256号最后向北的航迹前方根本没有任何机场。不难猜测,潘景寅得到的指令无非是,12日晚有特殊情况发生,叛军可能会在北京放原子弹,你载着林副往境外避一避,冒个头就回张家口,不管是在机场跑道东头降落,还是在机场跑道西头降落,我都亲自去接!

9.13事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,林彪逃跑路上的二个关键人物:李文普和潘景寅,二人的行为都有极其古怪之处,用常理断然无法解释。李文普为何没有执行保卫条例就安排大杨发车,然后自己又跳车?潘景寅为何置禁飞令不顾,在机组不全的情况下急急起飞,然后飞一条莫名其妙的航线?根据伟大的牛顿第一定律,物体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,其速度和方向保持不变。此二人既然行为方式大变,必是有外力作用。

外力不可否认,问题是,施力者为何人?


Featured Posts
Recent Posts
Search By Tags
No tags yet.
Follow Us
  • Facebook Classic
  • Twitter Classic
  • Google Classic
bottom of page